天文学是很古老的自然科学,在中国的历史上,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。但看看现代的天文学资料,除了讨论超新星遗骸“蟹状星云”时,偶而会提及北宋至和元年的“天关客星”外,几乎很难找到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章节。

古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,有许多的天文发现,领先西方文明达千年之久。回顾过去的历史,除了让我们再次沉浸在过去荣光的余晖外,也让我们充满了疑惑,“中国古天文学”到底出了什么差错?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天文学方面缘何落后于西方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,这里只做探讨。

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阂,导致中国天文发现并未即时传到西方,对西方天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并无影响。

改朝换代时,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方式,烧毁前朝的典籍,杀戮前朝的精英份子 (包括天文官)。使得经验和知识常无法累积,需得从头开始,并使天文学的进展停滞不前,逐渐为西方文化赶上和超越。

笃信天人感应,相信天象和人世间的事物相互呼应,使得天文学、星占和术数紧密结合,而具有浓厚的非科学色彩。皇室为了保卫政权,将天文异象的解读 (或天文知识)视为机密,限制世袭的天文官才能学习天文知识,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和生根。世袭的天文官未必对天文学有兴趣,对所观测的天象。常只记录天象但并没有系统性的了解,空累积了大量数据,而没较完整的天文知识。过度相信星占导致政治目的高于忠实的天文记载,常因政治的需要,而伪造和篡改天文记录。特例举两例以为佐证:

五星联珠:

五星联珠在古书中称为“五星聚舍”,它是指水星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、和土星,在夜空上几乎连成一直线的天象。“星占学”将此种天象解读为“明君出现”和将“改朝换代”的预兆。现代的天文软体,可以很精确地往回推算过去“五星联珠”出现的年月日。据黄一农教授的推算,汉代以后史籍记载的“五星聚舍”,有十多次可能观测条件不佳,不可能实际观测到。而有十多次应观测到的“五星聚舍”天象,却未见史籍记载。史书记载发生在汉高祖元年的一次“五星聚舍”,据推算实际发生在登基后的第二年。可能是为了强调刘邦得天下的必然性和正当性,篡改了天象记载。另外,在汉朝吕后和唐朝韦后当政时,也应出现过“五星联珠”,但可能后世对这两位女主的评价不高,和“五星联珠”天象的诠释抵触,所以史书略而不提。

荧惑守心:
在中国古天文学上,“荧惑”即是火星别称。在星占学上,“荧惑”为勃乱的象徵,所以火星常和残贼、疾、丧、飢、兵等恶象有关。《史记.天官书》中云:“荧惑为孛,外则理兵,内则理政,故曰『虽有明天子,必视荧惑所在』”,这也显示古人相信“荧惑”和君主的天命关系非常密切。


心宿为古代二十八宿之一,属东宫苍龙,共三星。依星占家的说法,中央大星代表天王(即皇帝),又名大火,前后星则分指太子及庶子。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,指的是荧惑在心宿发生由顺行(自西向东)转为逆行(自东向西)或由逆行转为顺行,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时期的现象。火星的逆行自秦历以后始为天文家所知,并被解释为凶兆。黄一农教授检索“二十五史全文资料库”,找到正史中有关“荧惑守心”的记事共有二十三则,但却有十七次未曾发生过。而又据电脑推算,从西元前三世至四元十七世记之间,每隔50年就会发生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,共计发生三十八次,但绝大多数的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,正史未曾记载。从这些观察可以佐证,史籍中天象记载的可靠性,有时必需细加考证。

在有些特例中,伪造的天象竟然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,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汉成帝绥和年间。这个假天象造成当时权倾一时的丞相翟方进,为塞“荧惑守心”灾异而自杀。事件后,政争的胜利者王莽独掌大权,挟孺子婴而号令天下,渐露代汉的野心,后来更灭东汉而立新朝。当然东汉之亡,未必和“荧惑守心”的伪天象有关,但在回顾这则公案的过程中,我们对古人的星占观会有较深刻的体会。

据《汉书》的记载:“绥和二年春,荧惑守心。二月乙丑,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自杀,三月丙戌,宫车晏驾。”

这段表面看来没有什么不寻常叙述,其实背后隐藏一起血淋淋的政争。因为据黄一农教授的推算,“荧惑”在绥和二年的2月1日左右留角宿后,转为逆行,至4月22日留轸宿后,又转成顺行。所以绥和二年春,并不曾发生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。可能是有人 (王莽?) 买通了当时的天文官,捏造了这个子虚乌无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,呈报到汉成帝面前。以当时星占学说的诠译,“荧惑守心”的当灾者应该是皇帝,代表皇帝将受天谴而死亡。但在汉代的宰相,除了辅佐皇帝之外,还要肩负“理阴阳,顺四时”的特殊使命。当灾异发生时,则是丞相未克尽辅弼之责,修德不敏,以致人民怨怼上达天庭。为了保命,汉成帝只有移罪给当时的丞相翟方进。汉成帝下了一份严厉而冗长的诏书,文中看似他和丞相,必需共同承担历年来所有灾异的责任。不过却自认为自己的罪过已改,将所有的过错全推卸给丞相翟方进。在此情形下,翟方进只有服毒自尽以塞天谴。不过更讽刺的是翟方进之自杀,表面上并没有达到转移灾异的目的。次月,正当壮年的成帝暴崩,死因不明。

在天人感应和星占的枷锁下,后来又加上科举制度的夹击,中国古天文学的宿命,其实也就不难预料。

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

  • 历法的编篹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。
  • 在中国古代社会,颁历法为皇权的象徵之一,故改朝 换代,也往往要改年号、改历法。自秦汉以降,约有 一百多种历法。
  • 古人相 信天象为国家命运、气势的指针,故重视太阳、月亮 的运行,日、月食的推算,五大行星﹙水、金、火、木 、土﹚的出没,各节气长短推定,每月南中天星象 ,及各种天文异象的记录、判读与解析,是以中国古历 法为天文历法。
  • 古人也深信星占,认为国家兴衰与 皇权持有人的运势,皆可由天文异象中预测、解读出 来,故天文知识常被视为“国家机密”,严加保密, 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化与发展。
  • 以代数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,与西方的几何方法不同。
  • 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 为宇宙(或称天地) 的启源,又认为天地都在一层球壳上运行。
  • 以自己意识形态观念给星空分区和恒星命名如:
  • 二十八星宿,辰星(水星),太白(金星),荧惑(火星), 岁星(木星),镇星(土星)。注:土星绕日的周期为29年,故称为年镇一宿的镇星略为牵强。
  • 我国古采用365 1/4度的周天分划,西方通用360度周天 制。
  • 我国古天文仪均以赤道坐标系统标定恒星位置,西方采黄道系统。
  • 我国古代全天恒星总数以陈卓的283官1464星为准,分 属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天区。西方以托勒密 (Ptolemy)的1022星为定数。
  • 古历以阴阳合历为传统,创立了二十四节气,与农业关系密切。
  • 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、五行、天人感应为基础。
  •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实际,勤于观测详细记录,对异常天象的出现尤其 重视。
  • 中国的古代天象记录是当时世界上最丰富,最有系统的。


中国天文学大事记

远古时期(-404 BC):
《尚书·尧典》已有年、月、日、旬、四季、闰月的概念,并有以星象定季节的 描述。
《大载礼记·夏小正》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,按月记载中星、斗柄指向、气候的变化。《夏小正》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。
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,并有日、月蚀 ,新星 、恒星(甲骨文有“鸟星”、“大岁”等名字) 的记录。
哈雷慧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–《左传》鲁 文公十四年(613 BC)。
由秦始皇七年(214 BC)到西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,一次不漏,惜并无人发现它是同一颗彗星。

战国时期(403 - 256 BC):
战国时期举凡历法、天象记录、 天文仪器制造、宇宙理论皆已相当完备。

阴阳合历: 阳历(二十四节气)与阴历(朔望月)之间的周期为十九年(加七个闰月)?
星空的命名:二十八宿。
研究太阳,月亮,行星的运动。有日、月蚀﹑新星爆炸的观测记录。


秦汉时期(246 BC - 219 AD):
汉《太初历》─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。
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已记载在汉代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里。
已制造了测角仪器—浑仪﹙落下闳﹚。
汉张衡─浑天说﹙见于《浑天仪图注》﹚。
已有太阳黑子,极光的记录。
最早的天文著作:马王堆帛书《五星占》,汉《周髀算经》。


魏晋南北朝(220 - 477 AD):
虞喜发现岁差。
祖冲之将岁差的影响引进《大明历》中。
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,导至二十四节气的 安排由均匀发展到不均匀。
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,著名之天文教材《步天歌》以陈卓的星图为基础。


唐代(618 - 904 AD):
张遂﹙一行和尚﹚制造天文观测仪器,发动全国规模的天 文大地测量,重测二十八宿及其他许多恒星的位置,据之以 编制《大衍历》。此次工作可视为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 一次全面检阅,并留下载于《新、旧唐书》里的《大衍历议 》与《大衍历术》等两份重要天文学资料。

宋代(960 - 1279 AD):
多次制造大型仪器─浑仪、浑象、水运仪象﹙浑仪、浑象、计时器之总成﹚。 
北宋至和元年﹙西元1054年﹚超新星的记录。
苏州石刻天文图─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图之一。
注:浑仪–天文观测仪器。浑象﹙浑天仪﹚–天象模拟仪器。

元代(1297 - 1368 AD):高峰期
郭守敬简化复杂的观测浑器而制成简仪,另设计建造仰仪 、玲珑仪、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观测仪器。进行第二次 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,是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检校。于实测的基础上编制《授时历》,为我国古历 的最高成就。

明清两代(1368 - 1911 AD):
整理旧说,制作新式天文仪器,翻译介绍近代天文知识。

民国以后(1911 - ):
于小行星、彗星的发现观测较有所成,1989年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口径2.16公尺之光学望 远镜启用。

 

中国之星座

为了便于办认星星,进行天象的观测、记录与研究,中国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,并以人世间的事物或职位的名称,来加以命名。这种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,与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。每一星官中的星数不等,少至一个,多则可达数十颗之多。

三国时代吴国人陈卓,为我国古星象图的集大成与奠基者。他以甘德、石申与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图为厎本,将星空分别283官共有1465颗星。283官含三垣、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。

星官的命名极富天人合一的色彩,举凡出将入相、市井、酒舖、九州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员、皆可成星官之名。

二十八宿:天上的宾馆,也就是太阳、月亮的宿舍。

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黄道带一周,是我国古代对在赤道和黄道一带恒星的分群系统。 这二十八个星官,在漫无边际的空间中,就好像太阳、月亮的宿舍。二十八宿的距星大 多数是暗星,一等星只有一颗,而四等星以下达八颗 之多,“鬼宿一”为肉眼难辨的六等星﹙这是否与中 国人传统之“光厅暗房”相合?﹚。

二十八宿又分成四个大星区,用动物来命名叫做四象,就是:

东方苍龙(包括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七宿);
北方玄武(包括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七宿);
西方白虎(包括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七宿);
南方朱雀(包括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七宿)。

西洋星座与中国星座的对照,请参见李欣哲先生的中国古代星座简介。

中国星座、星名与西洋星座、星名的对照,请参考邱国光先生所编的“天文星图”。

在唐代一些铜镜的背面,形象逼真地铸造著四象图,说明二十八宿位置。

有关二十八宿的说明:东汉王充《论衡‧谈天》:“二十八宿为日、月舍,犹地有邮亭,为长吏廨矣!”

张衡:“苍龙连蜷于左,白虎猛距于右,朱雀奋翼于前,灵龟圈首于后。”

 

二十四节气

在西洋的历法中,只分春分、夏至,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,对应太阳在黄道上,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,以作为四季的中心。而我国农历里则把节气分得很细,定出了二十四节气,相邻两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度。它们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、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,很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的历法。由于节气实际反应太阳运行所引起的气候变化,故二十四节气为阳历的自然衍生的产物,与阴历无关。

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,在近日点附近(冬至)的运行速度较快,而在远日点(夏至)附近运行速度较慢,所以以地球的观点,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,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别,因此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同。冬天的节气较密,而夏季的节气较疏。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完全按回归年的长度。

为了调合回归年(阳历)与朔望月(阴历)之间的差异,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,双数的叫中气,单数的叫节气,而且规定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,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,春分必定在二月,谷雨必定在三月,其余依此类推。另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。

朔望月一般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30度的时间短,故经过数月后,按朔望月排出来的月份,就有一个轮不上任何中气,而这个月在农历里就定为“闰月”,由于它没有月名,所以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,而称为闰某月,例如著名的1995年闰八月。此种置闰的方法,可以保持季节与月份相差不会太远。是以,每年的春节最早不会在阳历1月23 日之前,而最迟不会晚于阳历2月21 日,因为正月的中气“雨水”一般定在阳历2月20 日左右。 (注:规矩上是不闰正月,过两次农历新年拿两次压岁钱,可能只有儿童会赞同。对必需把旧债还清,并发出压岁钱的成人来说,这可是恶梦中最糟的一种。)

下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其物候:

  1. 立春:立是开始的意思,春是蠢动,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,这一天春天开始。
  2. 雨水:降雨开始,雨水将多。
  3. 惊蛰:春雷响动,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,它们将开始出土活动。
  4. 春分: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这一天昼夜相等,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。
  5. 清明:明洁晴朗,气候温暖,草木开始萌发繁茂。
  6. 谷雨:雨生百谷的意思。雨水增多,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很为有利。
  7. 立夏:夏天开始,万物渐将随温暖的气候而生长。
  8. 小满:满指籽粒饱满,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,即将饱满。
  9. 芒种:有芒作物开始成熟,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。
  10. 夏至:白天最长,黑夜最短,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,日影短至终极,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。
  11. 小暑:暑是炎热,此时还未到达最热。
  12. 大暑: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。
  13. 立秋:秋天开始,植物快成熟了。
  14. 处暑:处是住的意思,表示暑气到此为止。
  15. 白露:地面水气凝结为露,色白,是天气开始转凉了。
  16. 秋分:秋季九十天的中间,这一天昼夜相等,同春分一样,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。
  17. 寒露:水露先白而后寒,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。
  18. 霜降:天气渐冷,开始有霜。
  19. 立冬:冬是终了,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,这一天起冬天开始。
  20. 小雪:开始降雪,但还不多。
  21. 大雪: 降雪量增多,地面可能积雪。
  22. 冬至: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,日影最长,白天最短, 黑夜最长,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。
  23. 小寒:冷气积久而为寒,此时尚未冷到顶点。
  24. 大寒:寒冷到顶点。

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、春分、立夏,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。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天。一年分为四季,“立”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,而“分”与“至”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。

现代我国所使用的历法,皆依回归年制定,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一致的,前后的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。有兴趣记这些节气的人,可用下列的速记调(每节气取一个字) ,或许有帮助。
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;
秋暑白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上半年在六、廿一,下半年是八、廿三;
每年二月开始算,最多相差一两天。

 

中国古代主要天文学家略传

请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

张衡(公元78 - 139)
张衡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,对于天文学(浑天仪)、数学(圆周率3.162)和地震学﹙候风地动仪 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,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。其《两京赋》亦为文学佳作。


祖冲之(公元429 - 500)
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,在数字、机械制造、乐律等方面都有研究,特别是 在数学方面著有成就,天文历法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,《大明历》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。


张遂(一行和尚)(公元683 - 727)
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为僧,法名一行,唐玄宗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 、气象、地震等工作,支持“浑天说”。制黄道游仪 、水运浑仪等精巧天文仪器,以进行我国古代第一 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,所得之数据后用以编成《大衍历》。


郭守敬(公元1231 - 1316)
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。他不但是个杰出的天文学家,而且还是个水利学 家和机械制造专家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1276 AD)任工部郎中,借 调至太史局主持历法改制工作,简化复杂难用的旧式 浑仪,而成精度高而结构简单的简仪﹙明代复制品现 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﹚。主导我国古代第二次全国 性的天文大地观测,以实测所得之数据编成《授时历 》,为我国古历法的最高成就。


徐光启(公元1562 - 1633)
引进、翻译许多西方天文学与数学书籍 。


王锡阐(公元1628 - 1682)
清初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,一生从事天文研 究工件,吸收中西历法之精华,更经二十多年的辛勤 天象观测后撰写成《晓菴新法》。从未获得清朝廷 之资助,经常处于飢寒交迫之中,有时甚至须著僧衣 ,冒充和尚去化斋。


王真仪(公元1768 - 1797)
清代女天文学家,辞世时年仅二十九岁 。精通天文、地理、数学、医学、诗文绘画与气象, 但以天文学最有造诣。相传生平共有著作六十四卷, 惜大多遗失而不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