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意失荆州”是一个很出名的俗话,现在人们多用它来形容做事情不小心。我们可以理解武圣关羽在历代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之高。人们相信,如果正常发挥,关羽一定能够一举拿下荆州,北定曹魏,东取孙吴。关羽失了荆州,那一定是大意所致。然而,回顾历史,三国时期刘备手里的荆州,真的是由于关羽的大意而失去的吗?答案也许是否定的。

事实上,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宣布了隆中对的破产,而下次三国领土的变更,则是邓艾、钟会的灭蜀之战了。

刘备集团根本的‘国策’是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,这个宏伟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占有荆州这个四通八达的地方,然后进军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,以汉中为门户,等到时机成熟后,与东吴一起对曹魏进行多点进攻。这个计划从赤壁之战后一定到关羽北伐前的汉中争夺战为止,在西线可谓进行的极为顺利,但是东线(也就是荆州)的情况却极为复杂。

单刀赴会后(和演义反过来,单刀赴会的是鲁肃,不是关羽),为了能争取到汉中争夺的先手,刘备将本来就没有完全占有的荆州三郡归还给东吴,这就造成了关羽驻守在荆州的几万大军被压缩成一条线,而且除了江陵外,零陵和武陵都有种偏的要从地图上掉下去的感觉,穷乡意味着僻壤,这个道理反过来也一样,所以蜀汉实际控制的荆州三郡中,有两个在战时根本帮不上忙。

对于荆州的实力,关羽和刘备心里都应该是有数的,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在和东吴争夺荆州三郡的时候,关羽要等到刘备的五万大军到达公安(地名)的时候,才敢出面和东吴对抗。赤壁之战后,蜀国一直在益州大打出手,所以作为根据地的荆州必然要保持相对的平静,就好像小马拉大车,总要有所取舍。但是当汉中争夺战结束,特别是上庸这个通道打通之后,关羽再也没有了侧翼的威胁,而且一旦占据襄阳,隆中对中的大结构就形成了,也就是说会产生无数军事上的可能性。

既然大方向没错,为什么几个月的时间就从威震华夏、水淹七军变成全军覆没、传首洛阳了?

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,无论是对手还是盟友,都不答应。毕竟所谓的博弈,不是一个人的游戏,而是多个势力间的互动。

魏国作为三国中拥有压倒实力的国家,执政者要轻松很多,或者说容错率比起弱小的蜀国要高很多。关羽以荆州三个郡的实力如果都打不过东吴这个小鬼,又凭什么孤军北上去斗魏国这个老妖?从后来对樊城的围困来看,关羽的荆州部队确实没有和自己野心相匹配的实力。

荆州争夺战中关羽面对的是‘五子良将’中的曹仁和徐晃。曹仁曹大司马因为三国演义‘尊刘贬曹’的主题所以一直不怎么出名,但在三国历史上是绝对的实力存在,手下的兵马也是身经百战,赤壁之后战周郎,西北斗马超,南阳斩侯音,哪次不是硬仗?战术上水淹七军,斩庞德、俘于禁可谓壮举,但战略上确是个极大的失误。赤壁之后,曹操基本采取的是守势(除了军事原因外,经济政治原因更多),曹仁和周瑜在江陵打了一年多,包括后来的汉中争夺战,曹操都选择了退让,以曹孟德凶悍的性格,这么做除了有苦衷外,更重要的是江陵、汉中背后,还有襄阳、长安这样的据点,还有缓冲的余地。

夺取襄阳对蜀汉有多美好,对曹魏就有多凄凉,襄阳樊城一带对曹魏来说太敏感了,如果失去这道防线,那么隆中对就有可能成真,到时候魏国崩盘也不是不可能。所以曹操才会在有生之年,最后一次动用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多种手段,对关羽进行了全方位围剿,除了张郃在汉中,张辽在合肥实在无法抽调,‘五子良将’中剩下的三个悉数登场。以魏国恐怖的实力和人才储备,有第一波于禁庞德,就有第二波的徐晃,即使徐晃不幸失败,也会有第三波、第四波的大军接踵而至,孤军北上的关羽早晚会倒在曹魏援军的前仆后继之下,就像汉中争夺战中被拖垮后斩杀的夏侯渊一样。

再说东吴,作为三国时代的中间路线者,东吴虽然比不上曹魏,但是比蜀国还是强大的多。和蜀国的隆中对一样,东吴也有自己的基本国策,那就是彻底的占有长江,并且建立军事防线。要占有长江,必然占据荆州,西进益州(东吴版的二分天下)。所以从军事角度看,东吴和西蜀盯上的是同一块蛋糕,应该是死对头才对,可是强大的曹魏在客观上促成了吴蜀的联盟。所以,东吴的根本国策中,外交和军事竟然相互矛盾。加上东吴的双头鹰政治格局,孙权对待刘备的手段也视外交和军事的状况摇摆不定,往往依赖于东吴的最高军事指挥官(大都督)周瑜、鲁肃以及后来的吕蒙、陆逊的态度。

赤壁之战后,刘备趁乱攻占了荆南四郡(最穷的四个郡),而后来的荆州大本营江陵,是周瑜和曹仁奋战一年后才取得的。面对刘备集团对荆州的索取,东吴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,双方为首的就是互为莫逆之交的周瑜和鲁肃。周瑜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,手下又有关张这等虎狼之将,放任不管绝对是心腹大患;而鲁肃则认为,把荆州赠与刘备,东吴就可以全力经营东线战场。在争执不定的时候周瑜去世,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。于是,之后一直到鲁肃以46岁英年去世之前,东吴对刘备集团总体还是以友好态度进行。

刘备捡了个大便宜,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四通八达,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荆州,可谓鸿运当头。可是,这只是硬币的的一面,easy come easy go,天底下没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情。三国时代的很多枭雄都有过这种经历 -- 曹操没怎么费劲就得到的荆州被周瑜一把火就烧跑,刘备也曾经占领汝南、徐州都轻易的被人打跑;而曹操血战而得的兖州,刘备力克的益州、汉中都成了他们最坚实的根据地(血和墨写成的旗子,意义大不相同)。更何况,刘备集团虽然得到了荆州,但依然不是完整的荆州,北方的襄阳依然被曹魏占据,长沙地区的东段为程普镇守(周瑜的封地在此,所以无法奉送)。

刘备取得益州后,关于荆州地区的归属吴蜀出现了巨大分歧,一看威胁到吴国占有长江的根本国策,即使是最鸽派的鲁肃也单刀赴会,楞是让刘备吐出了三个郡。虽然之后因为曹魏在汉中的压力吴蜀重新修好,但是裂痕已经出现,大动干戈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而关羽对东吴的态度(虎女焉能嫁犬子)以及抢劫行为(因为补给问题抢了东吴在湘江的米),让问题迅速的激化。

公元217年,鲁肃去世,吕蒙接手荆州东部地区的防务。对于前任的外交政策,吕蒙不以为然,提出了自己驻扎江陵,东吴其他部队延长江机动防御的防守战略。东吴的统帅大都英年早逝,孙权在他们互相冲突又变换频繁的外交方针难以取舍的情况下,一成不变的军事战略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。吕蒙的战略虽然违反了他前任鲁肃的外交方针,但却继承了前辈们的军事意图,这是能得到孙权首肯的内因。

最后,说一下除了荆州关羽集团以外的蜀国。关羽从开战到被杀,前后将近半年的时间,如此大的战略级军事活动刘备不可能不知道。但是在这半年中,益州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。关羽的北伐虽然是在贯彻隆中对的战略,但是因为没有益州汉中的策应,多点进攻成了孤军深入。关羽曾经向驻守上庸的刘封、孟达求援被拒,不过面对曹魏的精锐,只要来的不是蜀国的主力部队,来了也是白给。对于刘备如此令人费解的行为,有很多种解释,连阴谋论都冒出来了。其实仔细想想,原因也不难明白。汉中争夺战,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一边倒的战役,而是持续了一年半的倚天屠龙、鱼死网破的争夺。刘备的开局极为不利,但整个蜀汉集团以极大毅力一浪接着一浪的强攻汉中,连坐镇成都,一向谨慎的诸葛亮都把最后的预备队派上了前线,终于在魏军露出破绽的瞬间,斩杀主将夏侯渊,一举奠定胜局。吃奶力气都用尽的人怎么能不歇会喘口气?

所以,关羽的北伐,是一个看似最佳时机实际最差的时机。

紧接着就是夷陵之战,三国中的第三把火把刘备一夜烧回解放前,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如同火箭般窜起,又如流星般坠落。刘备死去时留给诸葛亮的可不只是信任,还有一个糟糕透顶的军事、外交、内政的烂摊子。诸葛亮不得不承认了东吴占据荆州的事实,从此蜀汉也就沦为了三国中最弱的一个,而荆州根据地的丧失也改变了诸葛亮的执政态度和方法,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鞠躬尽瘁。